警惕“挂证”问题滋生更多乱象

假借国家部委指定办学机构名义,以“职业资格证书培训”方式,诈骗全国多地200余名受害人。近日,北京市人民检察院、北京市公安局通报了这一案例。

关于考证被骗的新闻,近来不时出现在各地公安机关查处的案件通报中。这些诈骗手段引诱受害人的“引子”,往往是“考到证书以后,可挂靠到公司,一年能‘躺赚’数万元”。

这种挂靠,是持证人和公司双方签一个劳动合同,实际上持证人却不用去企业上班,只把证书和章放在对方公司,就能拿到一年数万元不等的“挂证费”。

这样的“证书挂靠”行为是非法的,但为什么这样一个非法的“引子”还能让受害人上当?主要因为以“证书挂靠”赚钱的事情,不是凭空捏造,而是在社会中真实存在,并且,已经不是秘密。既有媒体报道曾经进行过揭露,又有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到身边人“挂证”获利的例子。久而久之,这种现象变得越发广泛,甚至形成产业,各种证书挂靠中介的广告,在网络上随处可见,甚至还有专门的网站,堂而皇之地从事各种证书的挂靠交易。

证书所有人、中介、企业,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。这一利益链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“商机”,从而滋生“上游”的乱象——以考证培训为名的诈骗。

除引发“上游”的考证诈骗乱象,还有“下游”的“用证”乱象同样危害不浅,其中导致有的行业空壳公司泛滥,对相关项目弄虚作假现象严重。据报道,2021年,一名环评师靳某某,在短短4个月内,竟然“编制”了1604份环评文件,其中项目涉及山东、广东、江西等25个省份,其四处挂证导致的夸张恶果,令行业人士为之瞠目。

追溯证书挂靠利益链,从证书的“来处”到“去处”,都存在一些不当行为,这其中,既有受害人为图利而将证书挂到公司,又有中介从中推波助澜,而最根本的,还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对证书的需求:企业出于资质达标的需求,催生了证书挂靠这个行业。对其中每一环,都应加以严查,多方发力,但要想牵住牛鼻子,还得抓住证书挂靠这一个核心问题,加大对企业相关资质和持证人的检查,发现并严惩“挂证”行为,是釜底抽薪之策。

早在2017年4月,人社部印发《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》,针对住建、环评、药品流通、专利代理、消防等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,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治理行动。

近年来,行业领域和地方范围内的打击行动,也接二连三出手。

今年以来,四川、山东、甘肃相继开展“双随机”检查,建造师是重点检查对象。四川省住建厅公布检查结果显示,3050名注册建造师中有1037 人“2022年以来,注册期间存在社保缴纳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情形”, 涉嫌“挂证”。四川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一旦发现有社保缴纳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的人员,会先将其列入证书注册异常状态。公示结束后,如无人提出异议,就按规定程序予以处理,撤销证书。

打击“挂证”行为,形成震慑,是解决“挂证”利益链的核心。但也要正视问题之根,对乱象之“乱”背后的缘由,加以疏解。从正规企业反映的“证书难题”中,不难发现,现在一些行业资格证书考试,存在人、证错位的现象,有的对从业资历没有要求,这导致许多擅长考证的人,甚至学生,跨行业考证。而实际从业人员,有些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,但却可能不擅长理论考试。致使企业在选择有技术的人还是有证书的人中,变通出挂证书的做法。

针对这些问题,还须从职业资格证考试入手,整合和规范发证机构,提高各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切合度,平衡证书考试中对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考察比例,助力解决行业在实际运行中的证书难题,从而惩、治结合,不仅可以帮助化解“挂证”问题,也将使更多上下游乱象成为无源之水,不复滋扰。

返回
顶部